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第三課~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嗎?

第三課~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嗎?
第三課心得,小難,看完影片,有一部份所談是熟悉的“常識”雖然是常識卻不代表容易瞭解與實行,文字檔讀完一次後除了記住題目「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嗎?」其他一片空白, 再讀還是混亂…
唯一肯定而確信,幸福是我們可以創造的,就像鳳飛飛的祝你幸福唱道—人生的旅途有甘有苦,要有堅強意志,發揮你的智慧,留下你的汗珠,創造你的幸福。
一直無法清晰整理第三課中所學習的,一直拖延作業中…突然想到自己看書,往往過目即忘,但在某些生活中突然有所領悟時刻,某些字句會清晰跳出,進而幫助我更瞭解書中寫的及生活體驗的相關性。
決定對那些我一時無法釐清的部分放下,先從有感覺的地方開始著手書寫,而這正符合了專注優點這一項,呵呵~~
談到改變是可能的,當看到Tal教授說道:因為我不是生來就有”快樂基因”,
當下我笑得很開心,好似遇見知音般,因為我也不是生來就有”快樂基因”的人。
從小生長在爸爸聾啞、媽媽不識字的家庭,除了學校老師教課以外,學習都只能靠自己,當好成績得到讚賞時,感覺這是被肯定的方式,潛意識裡認為唯有好好讀書才能被看得起,要求自己學業成績甚嚴,總是要第一名,哪一次落下第二名就覺得失敗挫折。求學生涯總是在成績上斤斤計較;職場上我仍舊是個用力的人,很努力工作、進修,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也得到家長讚賞肯定和學校的重用,但卻不快樂,對自己不信任、沒有自信,常有比較心理、覺得自己沒得到應有重視,批判自己也批判別人、經常性的皺眉頭、常有罪惡感….是個負向表列的人。寫到這裡突然比較懂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的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看來以前的我偏屬於「表現目標導向」的人。(這個發現讓我很開心,對自己又有進一步認識。)

覺察到不快樂的自己,想要有所改變開始探索自己內在之路。
反觀現在的我,接納自己、讚美肯定自己,相對的批判與罪惡感逐漸遠離,知道自己的獨特是不需與他人比較孰輕孰重,對自己的眼光不同,同時對他人能以更柔軟的心去認識與對待,常常覺得快樂幸福!
這些變化絕非隨機發生,在十幾年之間發生什麼?沒有停止過的內在研究探索、找老師學習,從生活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點點滴滴….改變也跟著來。很開心現在的我是「學習目標導向」的人。

Tal教授:『幸福主要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儘管我們不喜歡人性中的缺陷,也必須接受它?接受它所有的缺陷和優點,而不是試圖從心理層面上完善它。』
當我不能接納那些存在自身的缺陷時,反將能量耗費在抗拒上,苦上加苦。但是當我可以接納那些事實存在己身的問題時,反而有空間看到改變缺陷的可能性。

想做好事的人卻好心幹壞事。數十年來的心理學家都有很好的意願,想幫助高危人群,大量的金錢-數百萬美元投資在研究上,但收效甚微,這些干預會產生『消極的受害者心態』,而不是『積極作用者心態』。這讓我想到當一個小孩持續得不到關愛而出現搗蛋、使壞…負向行為,這些被家長注意到而急於想矯正的負向行為卻不會因為被注意到了而減少,反而產生另一種負向需求,小孩透過負向行為得到被關注的目的,有時他們寧可做壞事被打罵,也不要當一個乖乖牌卻不被關注的孩子。
這兩者在我看來道理相通,也更提醒自己不要好心做壞事。

關於研究最優秀的個體,為什麼如此重要,為什麼成長尖端統計學如此重要,
我想我們經常會參加各種研習,找很棒的老師作為學習的對象,還有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跟Tal教授學習哈佛幸福課-積極心理學,不也正是這樣的研究,其重要性從大家這段時間的收穫就能窺見一二。

從不知從何談起到現在還有很多想法,但篇幅太多要先行停住了。有機會再分享囉,感恩同學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